地理环境
集美区,位于福建省厦门岛西北面,居闽南金三角中心地段,地处东经117°57′—118°04′,北纬24°25′—24°26′,西北与漳州长泰县交界,东北与同安区接壤,西南与海沧区毗邻,东南由厦门大桥及高集海堤连接厦门岛,海岸线长约60千米。福厦、厦漳高速公路,鹰厦铁路,319国道、324国道过境,距厦门高崎国际机场5千米。地貌以丘陵、山地为主,河流、水渠、水库点缀其间,海岸线长约60公里。四季温和,雨量充沛,冬无严寒夏无酷暑,年均温21℃,年降水量1100毫米。
[1]
行政区划
历史区划
今集美区历史上分属同安县西境和海澄县(今龙海市)三都。
1950年实行以区辖乡,为海澄县第四区,区公所辖2个乡。1955年,第四区改名海沧区,辖境不变。1956年7月海沧区并乡,设海沧、囷瑶、锦里、石塘、新垵等5乡。1958年4月撤区并乡,设海沧乡和新垵乡2个乡。
1953年11月,原属同安县的集美乡划归厦门市,建制改为镇。1957年5月,同安县又划出灌口区1个镇、12个乡归厦门市。厦门市人民政府将灌口区、集美镇和厦门岛内的禾山区合并,成立郊区,政区面积443.41平方公里。
1958年8月,原属海澄县(今龙海市)的海沧和新垵两个乡划归厦门市郊区,郊区面积扩大为513.75平方公里。1964年4月设杏林镇,连同杏林公社划归郊区管辖。此时,郊区辖集美、杏林2个镇和前线(禾山)、灌口、杏林、东孚、海沧、后溪6个公社。1978年9月1日,杏林镇和杏林公社从郊区划出,建立杏林区。郊区辖1个镇5个公社。
1984年10月,郊区各人民公社先后改为乡、镇,大队改为行政村,设村民委员会。1986年3月30日,禾山乡的吕厝、莲坂2个村改隶开元区。1987年8月,郊区改名集美区,厦门岛内的禾山乡分别划归思明、开元、湖里3个区。集美区政区面积缩小为347.39平方公里,下辖集美、灌口、海沧3个镇和东孚、后溪2个乡。1991年,东孚、后溪2个乡改为镇建制。集美镇撤销原第一、二、三居委会,设11个居委会。1995年,全区面积358.36平方公里,辖5个镇、17个居委会、56个村委会。
[2]
幽雅,风光旖旎,陈嘉庚先生故居、鳌园归来园、李林园、龙舟池、鳄鱼园、万宝山观光果园、学村建筑群等都是独具闽南风韵的人文景观,年旅游人数近百万人次。全球最大的水上“园博园”座落于集美。
[6] 厦门园博园、龙谷山庄、双龙潭景区、厦门南顺鳄鱼园、深青驿遗址、凤山祖庙、白虎岩、皇帝井、苎溪桥、城内旧城遗址、寿石岩、万宝山观光果园、杏林湾钓鱼基地、田厝独木成林、厦门野生动物世界、集美大学、海洋水族馆、集美毛泽东像章馆、集美航天城、龙舟池、南薰楼、延平故垒、李林园、归来园、归来堂、陈嘉庚故居、嘉庚公园、鳌园、圣果院等。
[7][8]
文教区
集美是厦门市的文教区,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村已有90年的历史,享誉海内外,拥有从幼儿园、小学、中学到大学的完善的教育体系和完备的教育设施。学村内现有集美大学和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等知名高等院校,文教区内现有华侨大学、理工学院等知名高等院校,使集美区成为高素质人才集中的地方。
[6]
文化设施
集美历史文化积淀极为丰富,拥有文化中心、影剧院、体育馆、图书馆、文化广场等良好的文化设施。“学在村中,村在学中”和独具的侨乡文化特色,为投资区的软环境披上了全新霓裳,提升了集美的文化品位和对外影响力,是福建省文化先进区、一级达标文明城区和厦门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区。2008年,社会事业建设卓有成效,创建全省文明城区初评总分在全省26个城区排名第二,教育工作省级督导评估荣获全省最高分。
[6]
发展展望
如今,集美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,立足厦门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的整体格局,加快实施城市发展战略,努力构筑工业区、文教区、新城区三大发展平台,做大做强工业经济,建设以电子机械为主的环保型的高新产业区,大力培育发展文化、教育、旅游产业,加快集美—杏林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设施建设,构筑新城区发展格局,使集美成为环东海域及杏林湾的一个亮丽城区。